要回答请先读ㄍ观书有感}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17 06:05:17
这首诗写了一个清澈的池塘,可为什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呢?朱熹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请写下来
200子左右

“为什么题目是《观书有感》而不是《观塘(渠)有感》?”这是学习了朱熹的诗《观书有感》之后大多数学生的疑问,其实也是我的疑问。

说实在话,在那次上课前,尽管我查阅了不少资料,也与同事们进行过探讨,但始终没能有一个满意的解释。

上课时,不知是“急中生智”,还是与学生对话迸出了思维的火花,我忽然产生了顿悟,那就是——

朱熹在读书时产生了感慨:要使头脑更加聪慧,就得不断地读书,不断地汲取新知。作为一个理学家,特别又是一个教育家,这样地劝告别人,未免太直露了,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(譬喻)来加以说明,这样就有了这首写清渠喻读书的诗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 他写的是看书有所感悟,而不是写看到清渠(方塘)有所感悟。用譬喻的方法说理既形象又直观,所以文题就是《观书有感》了。

学生听了点头称是。我的内心却反而感到不够踏实了:到底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呢?

说来也巧,课后我在阅读朱熹的《春日》时,从它的阅读提示中将这一想法得到了验证。

春日

胜日寻芳泗水滨,

无边光景一时新。

等闲识得东风面,

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
阅读提示:表面上看,这是一首游春诗,但实际上,当时孔子经常讲学传道的泗水(今山东东部),早被金人占领,生活在江南的朱熹根本不可能到那里去。诗人也是用譬喻的手法说明了他寻求圣人之道,终于找到了圣人学说的真谛,他的那份喜悦与激动不宜明言,便巧妙而不露痕迹地化在了这首游春诗之中。

这也就是宋诗“理趣见长”的最好诠释了。

观书有感 朱熹
半亩方塘一鋻开
天光云影共徘徊
问渠哪得清如许
为有源头活水来

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。全诗以方塘作比,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。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,而是常有活水注入,因此像明镜一样,清澈见底,映照着天光云影。这种情景,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、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、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。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